您现在的位置是:焦点 >>正文

老北京糕点铺史话 饽饽铺里的故事

焦点972人已围观

简介老北京糕点铺史话 饽饽铺里的故事北京的糕点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它吸取汉、满、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融汇南、 北、荤、素、甜、咸之特点,形成了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京味糕点”。老北京人在春节、元宵节、 ...

老北京糕点铺史话 饽饽铺里的故事

老北京糕点铺史话 饽饽铺里的老北故事

北京的糕点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它吸取汉、京糕满、点铺的故蒙、史话事回、饽饽藏等民族食品的铺里精萃,融汇南、老北 北、京糕荤、点铺的故素、史话事甜、饽饽咸之特点,铺里形成了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老北“京味糕点”。

老北京人在春节、京糕元宵节、点铺的故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及祭祖敬神、婚丧嫁娶、生辰寿日都离不开糕点;一些小康人家还把糕点当作早点和夜宵,或用来做招待客人的茶点。因此,北京的糕点铺特别多,而且,除糕点铺外,一些副食杂货店也兼卖这些糕点。

老北京人把糕点铺称为饽饽铺。“饽饽”一词始于元代。元世祖定都北京(大都)后,市面上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民族食品。经营这种食品的称鞑子饽饽铺。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又带来了南方糕点,经营这种糕点的称南果铺。清朝入关后,又带来满洲饽饽,从此北京形成了蒙、满、汉、回四个民族、三种类型的饽饽铺,蒙、满合称鞑子饽饽,汉族的大教饽饽以及回族的清真饽饽。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各民族多年的生活习惯的融合,逐渐转化为满汉结合的北方糕点,称“北案儿”;南果铺则称“南案儿”;清真则称“素案儿”。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上说:“瑞芳、正明、聚庆诸斋,此三处,北京有名者。”这三家都在前门外。此外,还有王府井大街路西的宝兰斋,东四牌楼北的瑞芳斋,地安门外路东的桂英斋,西单牌楼北的毓美斋以及后来开业的稻香村南味糕点等都很有名。

饽饽铺的产品品种,季节性很强,到什么季节卖什么时令糕点。例如:从正月初开市起,即开始供应细馅什锦元宵,直至正月十五。四月开始卖鲜花玫瑰饼,鲜花藤萝饼;五月节则卖江米小枣粽子、五毒饼。盛夏则供应绿豆糕。八月中秋节则供应中秋月饼,自来红、自来白、提浆、翻毛月饼,南果铺则供应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九月重阳,应节供应重阳花糕。十月入冬,玉面蜂糕、芙蓉糕、萨其马又上市了。一进腊月门,又准备年货供应了。那时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送灶王上天,要供应关东糖和南糖,关东糖用麦芽糖制成,形状有糖棍儿和糖瓜儿两种。南糖是由南果铺开始制作,仿效苏州式的糖食,有芝麻鸡骨糖、芝麻片、芝麻条、糖馅芝麻块以及带各种馅料的芝麻糖,包括豆沙馅、金糕白糖馅;此外还有花生糖片、花生糖块,统称“什锦南糖”。祭灶过后,年禧祭佛供品上市,品种有成堂蜜供、成套月饼等,月饼分红、白两种,每五块月饼为一碗,从下往上,一块比一块小,最上面码一个莲花托儿,托着一个面桃,桃上有红面条盘出“一笔寿”的图案。每堂五碗,重十五至三十斤不等。

饽饽铺日常供应的品种有大、小八件,缸炉槽糕、套环蓼花、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杏仁干粮、焦排叉、中果条(江米条及糖枣、芝麻球组成)等。其中龙凤喜饼是男女青年订婚时,男方向女方赠送的礼品,每四块一斤,一般要送一百斤。套环蓼花是新女婿看望岳父母时要带的礼品,取“套环亲戚”的吉利。缸炉槽糕是妇女生孩子时的必备食品。中果条则是儿童的小食品。

在经营管理上,饽饽铺大都是前店后厂,前柜销售,后设烘炉,前后人员,分工严格,后案的人员为手艺人。店规中,对个人卫生要求严格,站柜台的店员,不能蓄发留胡须,必须剃光头或留平头。对顾客要和蔼,说话要文雅,不准说粗话,即便没有顾客,也禁说不雅之词。如遇女顾客来购物,在收款或找零钱时,不能把钱和物品直接送到女顾客手中,要把钱和物放在柜台上,以避免碰手之嫌。

Tags:

相关文章

  • 宝宝咽峡炎有哪些早期症状

    焦点

    生活当中有不少的人对于宝宝疱疹性咽峡炎这一疾病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众多家长们总是忽视了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的存在,没能及时的发现病症及早的医治,而导致病情的延误,所以只有了解了此病的早期症状表现,才能尽早 ...

    焦点

    阅读更多
  • 女人姨妈来时这地方竟会激增

    焦点

    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姨妈造访前夕和来访的这几天,是情绪最容易产生波动的时期。加上这些天可能会出现的多种不适症状,更是令人抓狂。很多女性因此会出现爱发脾气、心烦意乱的现象,这不是简单的“放宽心” ...

    焦点

    阅读更多
  • 面部刮痧禁忌 这些事情要注意

    焦点

    面部刮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美容养颜的方法。刮痧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通过对人体皮肤和穴位的作用,将身体的废物排出体外。不过人们的脸部由于穴位密布,在刮痧时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一: 面部 ...

    焦点

    阅读更多


友情链接